“监理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心,要对工程、业主负责。工作中,既会‘得罪人’,也要不怕‘得罪人’,最终还是为了大家好。”这是工程项目副总监郑玉春经常说的一句话。
他在黄藏寺水利枢纽工程、新疆石门水库工程任职期间,坚决践行科学管理、规范监理的总要求,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扎根一线 艰苦奋斗
黄藏寺项目所在地气候条件恶劣,平均海拔27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空气中氧含量仅为正常地区的70%左右。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极易因缺氧而引发智力下降、反应迟钝、头痛、睡眠困难等症状,就连一个常见的感冒治疗都需要一个月左右才能彻底恢复,服药量都要加倍。项目所在地为雪域高原峡谷地区,高边坡、深基坑施工,施工难度大、危险性高,仅大坝、厂房施工区就存在堆积体3处、倒悬体1处,施工支护难度大。
施工期间,年龄大的同志换了好几批,但郑玉春努力克服高原反应,始终奋斗在生产一线。在导流洞开挖能看到他的身影,在基坑开挖区能看到他的身影,在厂房灌浆洞能看到他的身影,在道路挡土墙浇筑现场能看到他的身影……不管在酷热的白天,还是在低温的夜间,他依然坚持现场巡视检查。
坚守底线 安全生产
“越是艰苦的条件,越是恶劣的环境,就越要守住工程质量的生命线。”当问及工作感受时,郑玉春如是回答。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没有引人注目的豪言壮语,面对艰巨的任务,他以一种忠诚于职业的责任心,向严峻的施工环境发起了挑战。他和其他参建者参与了施工的全过程、监管着施工的全过程,以一种匠心精神为保障工程的安全、质量和进度默默地奉献着、坚守着。
在一次安全巡视过程中,他发现本需边掘进边支护的隧洞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为了抢赶进度,一味追求掘进速度,支护工作却进展缓慢。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郑玉春立即要求施工单位停止掘进作业,尽快完善支护作业,并对安全隐患全面排查,同时进行全员“安规”学习教育。施工方在他的坚决态度下,最终按照要求进行了整改。
工程质量历来是大型工程建设的重章要典,而高标准、严要求是黄藏寺枢纽工程建设的真实写照,这既是充分发扬“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精品工程建设的主要支撑。为此,郑玉春带领监理部人员摸索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紧扣项目实际,紧抓各个环节,紧盯跟踪督促,全力打造质量管控的“天罗地网”。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他通过把控事先、事中、事后的“三个控制”,通过监督施工材料、施工方法、施工质量的“三个过程”,通过落实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的“四个措施”,结合试验测量、跟踪及平行检测、巡视及旁站监督、程序管理、利用支付控制手段、指令文件、协调的“七大方法”,让质量问题无处遁形。
原材料是工程质量的源头,只有紧紧扼守其“咽喉”,才能保证工程质量,以优异质量撑起精品工程。郑玉春分别于2018年、2020年两次进行工程原材料考察工作,认真汇总考察报告,为工程挑选出“规模大、信誉好、质量稳定、服务质量占优”的厂家,从源头把控了质量。
对于混凝土重力坝来说,配合比是混凝土的核心,他积极参与配合比的试拌试配,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最终使混凝土质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积极的推动了工程,为“高峡出平湖”打下坚实基础。
高边坡开挖支护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部位之一,项目的高边坡浆砌石挡墙最高可达八九米,质量如果出现问题,会给工程带来永久性的安全隐患。监理过程中,郑玉春发现,浆砌石挡墙施工存在质量问题,部分浆砌石所用石料不符合规范要求,小石塞填较多,在随机抽查已砌筑挡土墙几个部位,发现存在砂浆未铺满的问题后,他要求施工单位立刻返工,并组织监理部对施工人员进行了严质量思想意识教育,让所有施工人员明白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同时对施工作业进行分解、细化,并安排专人对作业现场进行全方位的管控,真正做到了点、面、区无死角,将“质量优异”在实际行动中体现。
迎难而上 做“逆行者”
郑玉春曾说过,既然选择了水利行业,就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无保留的奉献出来。我们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这就是敬业,这就是爱岗,这个就是党性修养,这就是我们水利人应有的理想信念、精神操守。
2020年9月,新疆疫情刚解封,他高原病症未完全恢复,就舍小家顾大家,克服疫情的恐惧,不计个人安危,勇敢逆行,毅然踏上去新疆的征程,为支援边疆建设增砖添瓦。
就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工作平淡无奇,他们的行为质朴无华,他们的事迹谈不上惊天动地,他们的故事也未必能够催人泪下。然而,正是这一个个普通的人,一件件平凡的事,才将我们的天空点缀得如此灿烂辉煌,激励着我们水利人不断拼搏,坚守初心继续砥砺前行!(文/高展舒 郑玉春 华夏炎 图/陈金磊 高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