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集团公司深入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全面落实枢纽安全度汛和黄河水旱灾害防御职责,以落实“三个责任人”为核心,以落实“三个关键环节”为重点,以加强防汛设备设施的管护为基础,统筹兼顾,科学调度,确保了水库安全度汛,牢牢守住了水旱灾害防御底线。
十年来,主汛期黄河干流共出现18场编号洪水过程,面对严峻的防汛抗旱形势,我们统筹水库安全度汛,坚持底线思维,强化责任担当,有效防范化解风险,不断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积极探索水沙电一体化调度途径,保持了水库的较好淤积形态和有效库容,水资源综合利用成效不断提高,充分发挥了三门峡枢纽的综合效益,以枢纽岁岁安澜支撑新阶段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
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得到全面践行
十年来,集团公司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把水库度汛安全放在第一位。将工作重心关口前移,坚持“防住为王”,扎实防汛基本功,强化“四预”措施,坚持系统、统筹、科学、安全调度原则,突出抓早、抓细、抓实、抓严各项备汛度汛工作,完善应对措施,确保了水库防洪安全。十年来,三门峡水库共发生23次洪水过程,入库洪峰流量大于3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16次,洪峰流量大于5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5次,特别是2021年黄河潼关站发生1979年以来最大洪水,也是1934年有实测资料以来同期最大洪水,最大洪峰流量8360立方米每秒(2021年10月7日),三门峡水库充分发挥水库防洪调度作用,按照黄委调度指令,三门峡水库联合小浪底水库削峰率达58%,三门峡水库以先敞泄后滞洪的方式进行了防洪运用,滞洪期间保持与小浪底水库同步下泄,拦蓄洪水约2.74亿立方米,全力确保小浪底水库、河道行洪和下游滩区安全。
十年间,集团公司严格按照黄委调度指令,共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11次,防汛Ⅲ级应急响应5次,三门峡枢纽准确启(闭)闸门4900余次,调度正确执行率均达到100%,充分发挥水库防洪调度作用,三门峡水库与小浪底、故县、陆浑、河口村水库联合调度运用,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进一步凸显三门峡水库在黄河防洪减灾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水沙电一体化调度取得显著成效
十年来,我们持续优化水沙电一体化调度模式,三门峡水库年均来水306.6亿立方米,较上个十年年均来水量245.78亿立方米偏多24.7%。抓住汛期高含沙洪水过程,结合三门峡、小浪底水库水沙联合调控,紧盯水库泄洪的有利时机,共进行了28次泄洪排沙运用,累计出库沙量24亿吨,净排沙6亿吨,三门峡库区普遍冲刷,水库总库容增加近4亿立方米,恢复至60亿立方米左右。2021年汛后潼关高程降为327.09米,为1988年以来同期最低(1988年汛后潼关高程为327.08米)。
十年来,洪水资源化利用效益显著。在防洪调度过程中,统筹水库发电泄流能力,在不影响防洪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的条件下,通过优化孔洞组合,合理分流分沙,积极主动联系上级主管部门,统筹兼顾,克服入库流量大,敞泄时间长,尾水位高等各种不利因素,精细调度,努力保持较高的库水位,提高发电水头,协调做好水沙电一体化调度。十年间,三门峡水库浑水发电量累计37.98亿千瓦时,较上个十年汛期发电量30.18亿千瓦时多7.8亿千瓦时,其中2022年浑水发电更是取得5.11亿千瓦时的历史最好成绩。
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进一步发挥三门峡水库增水、增沙、增峰的作用,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提供充足的后续动力。按照黄委统一安排,三门峡水库与万家寨、小浪底中游水库群联合水沙调控9次,运用历时1346小时,累计入库水量102.29亿立方米,出库水量121.23亿立方米,排沙4.1亿吨,充分发挥了三门峡水库汛限水位以上蓄水的水能作用,冲刷小浪底水库库尾泥沙,为小浪底水库塑造异重流并排沙出库提供强大动力,对延长小浪底水库使用寿命,维持黄河下游河道中水河槽过洪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十年来,三门峡水电站全年发电量累计183亿千瓦时(截止2022年10月18日),较上个十年全年发电量143亿千瓦时多40亿千瓦时,其中2021年全年发电量取得24.69亿千瓦时的历史最好成绩。
水库运用方式研究不断深入
十年来,集团公司不断优化原型试验模式,主动与陕西省对接,加强跨区域合作,挖掘合作共赢潜能。结合三门峡水库运用特点及三门峡(陕西)库区高质量发展需求,与陕西省水利厅签署三门峡库区(陕西)与三门峡枢纽高质量发展信息共享合作研究协议,联合完成了三门峡库区(渭河下游)原型试验总结、2021年黄河秋汛渭河洪水防御河道冲淤及对三门峡库区影响研究等课题,对三门峡水库原型试验运用效果进行评估。针对新时期的黄河水沙条件,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洪水资源,提升水库的综合效益,保障黄河、渭河长治久安,化解其在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上的关切疑虑。
主动向外寻求提升,先后与中国水科院泥沙所、中科院地理所,陕西、山西水利厅,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黄委有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开展座谈交流,认真听取了他们关于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与控制指标调整的意见及建议,为创新水沙调控模式,优化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奠定坚实基础。与黄科院、设计院、水文局联合开展三门峡水库汛期分期限制水位研究和三门峡水库汛限水位动态试验研究等工作,取得了有关成果,为三门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及运用决策提供依据。
积极向上争取支持,连续3年向全国人大提交有关三门峡水库优化运用的提案,为优化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2020年11月,首次组织召开了黄河三门峡库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进一步加深了库区各单位的合作交流,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三门峡库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迈上新台阶作出实际努力。
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
十年来,集团公司及时查漏补缺,补好防汛基础设施短板。结合近年来的防汛实践进行梳理,做到对历史欠账和现实短板心中有数、手上有账、推进有策。按照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不断完善防洪基础设施。集团公司加大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完成了1、2号隧洞300吨启闭机钢丝绳更换、450吨门机动滑轮发热处理、1、2号隧洞事故检修门大修、1-3号底孔大修、6号底孔600吨卷扬启闭机钢丝绳更换、2号底孔裂缝处理、尾水区护坡处理及张公岛导墙处理等50余项防汛工程项目,进一步夯实了防汛工程基础。
立足“智慧枢纽”建设的契机,逐步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防汛指挥体系。开展数字孪生枢纽建设先行先试,研发了三门峡水利枢纽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进一步提高信息感知、情景模拟、会商决策、应急保障等现代化水平,实现数字化、智慧化与防汛减灾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了三门峡水利枢纽防汛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开发建设了径流演进预报系统,开展了三门峡水库滩区地形航空摄影测量,建设了小禹防汛APP系统等,大幅度提升水库调度方案计算效率、决策会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枢纽防汛和水库优化调度工作,进一步夯实防汛管理的基础,枢纽防汛的支撑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全面助力库区两岸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集团公司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三门峡水库为纽带和桥梁,立足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等方面梳理出了库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三门峡水库湿地是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区域内河岸、滩涂、湖泊、沼泽等丰富的湿地类型,为珍稀物种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集团公司多次应地方政府请求,本着实现防洪安全与生态补水双赢的目标,开展应急生态调度,最大限度实现洪水资源化利用,全力配合地方政府做好水库水位临时抬高工作,持续配合做好库区生态补水,两岸农业、工业和生活供水,为珍稀物种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对展示三门峡城市形象、提升三门峡城市品味、促进三门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三门峡市成为远近闻名的“天鹅之城”创造了优越的生态条件。
积极统筹协调,提高防洪、发电、生态调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深化细化生态调度实践,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将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积极参与生态调度实践。累计向三门峡库区天鹅湖、圣天湖等湿地生态补水约5650万立方米,向三门峡水库两岸农业供水8.7亿立方米,工业供水0.62亿立方米,生活供水1.1亿立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库区水质和供水条件,最大程度呵护三门峡库区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取得良好的供水和生态调度效益,全力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黄河防汛安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集团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将始终坚持主动作为,保持昂扬斗志,顺应黄河水沙条件变化和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完善的新形势,深入开展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研究,力争在水库运用上取得新的突破。以枢纽防汛“三个100%”为目标,不断补齐防汛中的短板,扛牢“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天字第一号使命的责任担当,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以永远在路上的奋进状态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各项工作,坚决守牢水旱灾害防御底线,为实现新阶段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防洪安全保障。(娄书建 李浩)
责任编辑:王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