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late=null, sublm=[], bm=jtywen, hs=7, lx=1, fmt=null, fzks=null, lmmbid=null, cjsj=2020-09-10 19:01:37.0, pushlmid=null, lmms=, mc=集团要闻, xssx=001, gdhs=15, lmgjc=, id=3784, scbz=null, fzr=null, pxfs=2, nrlx=1, ljdz=, cj=2, cjr=1, lxfs=null, leaf=1, lmTemplate=null, lmbh=null, sjlmid=3760, fmt_src=null, promptTime=null, zdid=106, lastUpdateTime=2024-08-27 02:12:46.0}, {template=null, sublm=[], bm=zhxw, hs=7, lx=1, fmt=null, fzks=null, lmmbid=null, cjsj=2020-09-10 19:02:22.0, pushlmid=null, lmms=, mc=综合新闻, xssx=002, gdhs=15, lmgjc=, id=3787, scbz=null, fzr=null, pxfs=2, nrlx=1, ljdz=, cj=2, cjr=1, lxfs=null, leaf=1, lmTemplate=null, lmbh=null, sjlmid=3760, fmt_src=null, promptTime=null, zdid=106, lastUpdateTime=2024-08-26 23:29:46.0}, {template=null, sublm=[], bm=ztxw, hs=7, lx=1, fmt=null, fzks=null, lmmbid=null, cjsj=2020-09-10 19:03:10.0, pushlmid=null, lmms=, mc=专题新闻, xssx=003, gdhs=15, lmgjc=, id=3790, scbz=null, fzr=null, pxfs=2, nrlx=1, ljdz=, cj=2, cjr=1, lxfs=null, leaf=1, lmTemplate=null, lmbh=null, sjlmid=3760, fmt_src=null, promptTime=null, zdid=106, lastUpdateTime=null}, {template=null, sublm=[{template=null, sublm=[], bm=sp, hs=4, lx=1, fmt=null, fzks=, lmmbid=null, cjsj=2021-05-08 23:11:19.0, pushlmid=null, lmms=, mc=视频, xssx=, gdhs=15, lmgjc=, id=6862, scbz=null, fzr=, pxfs=2, nrlx=1, ljdz=, cj=3, cjr=1780, lxfs=, leaf=1, lmTemplate=null, lmbh=null, sjlmid=3793, fmt_src=null, promptTime=null, zdid=106, lastUpdateTime=null}, {template=null, sublm=[], bm=tp, hs=4, lx=1, fmt=null, fzks=, lmmbid=null, cjsj=2021-05-08 23:10:58.0, pushlmid=null, lmms=, mc=图片, xssx=, gdhs=15, lmgjc=, id=6859, scbz=null, fzr=, pxfs=2, nrlx=1, ljdz=, cj=3, cjr=1780, lxfs=, leaf=1, lmTemplate=null, lmbh=null, sjlmid=3793, fmt_src=null, promptTime=null, zdid=106, lastUpdateTime=null}], bm=mtzx, hs=4, lx=1, fmt=null, fzks=null, lmmbid=null, cjsj=2020-09-10 19:03:51.0, pushlmid=null, lmms=, mc=媒体中心, xssx=004, gdhs=100, lmgjc=, id=3793, scbz=null, fzr=null, pxfs=2, nrlx=1, ljdz=, cj=2, cjr=1, lxfs=null, leaf=2, lmTemplate=null, lmbh=null, sjlmid=3760, fmt_src=null, promptTime=null, zdid=106, lastUpdateTime=null}]
钢筋铁骨护安澜 众志成城铸丰碑——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质量纪实
文章来源:mzjt 发布时间:2024-06-06 16:42

2024年是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开工建设的第67个年头。回望该工程从开工至今的近24000余个日日夜夜里,凝聚了多少建设者与管理者的心血,正所谓“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用这样的诗句形容,恰如其分。

这座寄托着中国人民根治黄河梦想的开端,抵御过6次10000立方米/秒大洪水,至今仍在黄河防洪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始终如中流砥柱一般巍然屹立,守护着黄河岁岁安澜,造福了下游亿万百姓。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管理和运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探索、认识、掌握、运用自然规律的奋斗史和实践史,而这座大坝也是新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史上的探路先锋工程和里程碑工程。

千年大计 他们曾亲自过问

“雄鸡一唱天下白”。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治理黄河极为重视,把它作为治国理政的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离不开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导和关怀,更凝聚着他们的心血。这片土地上,曾留下2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光辉足迹,他们一张张和蔼的面容,一句句亲切的问候,一份份殷切的期望,镌刻在每一个三门峡枢纽建设者的心间,成为他们最温暖、最令人振奋的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特别关心治黄事业,第一次离京出巡便选择了视察黄河。1952年10月30日,毛主席来到河南兰封(今兰考)县黄河边,询问了治理黄河和建设三门峡水库的设想,嘱咐河南省委及黄委会的同志“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当谈到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时,毛主席说:“三门峡这个大水库修起来,把几千年以来的水患解决了,还能灌溉平原的农田几千万亩,发电100万千瓦,通行轮船也有了条件,是可以研究的。” 

在毛主席的直接关怀下,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建设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计划,于1955年7月30日在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一致通过。工程开工前后,毛主席多次专门就治黄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对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情况一次又一次进行询问和关心关注。

承担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机构——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是经过周恩来总理精心研究安排,各方协商而成立的。为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他提出,在黄河规划委员会的领导下,由水电部、电力工业部共同负责,并吸收地方参加,组建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来统一领导三门峡的设计与施工的组织工作,局长、副局长应配备专职干部,按照企业领导的原则建立首长责任制。为了加强政治领导,工程局还应接受中共中央河南省委领导的组织原则。周恩来于1955年11月2日在国务院常委会议进行讨论研究,12月1日向毛泽东主席党中央写出书面报告,经同意后,1955年12月6日国务院常委会批准刘子厚(湖北省第二书记、省长)任局长,黄委会主任王化云、电力工业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副局长张铁铮、中共河南省省委委员齐文川任副局长。随后又从河南山东选调来一批领导骨干。刘子厚曾说:三门峡是一个“小省委”班子,班子主要成员是按省一级干部标准配备的。这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的高度重视。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董必武、彭德怀、李先念、习仲勋等20多位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现场视察指导。尤其是周恩来总理,曾3次来到三门峡,在三门峡工作了8个日夜,指挥和决策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保障措施。

1958年4月21日,周恩来总理和习仲勋秘书长第一次踏上热火朝天、炮声轰隆的大坝建设工地。工人们听说总理来了,激动地拥上前去向总理问好。周总理不时地和大家握手,亲切询问大家的工作、生活情况,勉励大家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为建设三门峡作贡献。视察完工地后,周总理顾不得休息,亲自召集专家开会,经过学习讨论,数天后写出了两万字的总结报告。他以历史为事实,以科学为依据,满怀豪情地展望了三门峡大坝和黄河流域的未来。

1959年10月12日,周总理再次来到三门峡视察,研究解决拦洪、发电问题。他跨上施工栈桥,坐进起重机驾驶室,登上还在浇筑的大坝坝体,穿过大坝廊道,详细了解施工和质量情况,并关心关注工人们的饮食健康问题。离开三门峡时,由于过度操劳,总理的脸色有些苍白,但他仍坚持站在火车车厢门口,向欢送的人群频频挥手。总理的关怀温暖着大坝建设者的心,工人们不畏艰苦,热血沸腾,全身心投入建设中,生产纪录日日刷新,生产效率大大提高。1960年年底,三门峡大坝基本建成。1961年10月8日,周总理陪同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等人来三门峡参观大坝,对工程建设予以肯定。随后的几年,虽没能再次来到三门峡,但他始终心系工程,多次提出改建意见,使建设者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1975年,周总理病重住院,他还向前往探视的同志询问三门峡大坝改建成功的情况。

1959年6月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第二次来到三门峡,继续深入工程一线调查研究,重点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规范施工、质量验收及后续工作进行了现场察看和指导。

6月7日,习仲勋在渭南写信给周总理,针对三门峡工程建设质量方面,他在信中专门写道:“三门峡工程数量不成问题,质量也不坏,但今天的中心问题还是讲求质量,这是千年大计,必须保证质量是中国第一,甚至是世界第一,我反复和他们谈到了这一点。”

习仲勋副总理的现场视察及指导,让广大建设者备受鼓舞,他们进一步严格管理、严格检验、严格要求,为全力打造中国一流、世界一流的宏伟工程、千年工程而努力践行着领导的嘱托和要求。

党和国家领人的深情关怀鼓舞着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者,他们的一言一语宛如丰碑,成为一份宝贵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三门峡工程建设者奋勇拼搏、精益求精、砥砺前行,仅用三年多时间就建成了这座长712米,高106米的混凝土重力坝,比原定建设计划提前了一年零十个月,创造了水电建设史上的奇迹。

筑坝之基 他们曾精准测量

当时的苏联专家曾称赞,三门峡是一个难得的好坝址,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三门峡谷分布着坚硬细密的闪长玢岩。

作为三门峡水利枢纽坝址的闪长玢岩是一种极其坚硬的地质岩石,这种岩石一平方厘米可以经得起一千公斤至两千公斤的压力,最厚的地方是在峡谷入口处,厚达一百三十米,在建造大坝和水电站的地方也有三十至五十米厚,足以承担几百万吨的重量,并且均匀地把力量传布到地下去。连东流的黄河水都为此改变为南北走向。因此,在三门峡谷建造这座高水坝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上下几百公里内找不到第二处可以与之媲美的坝址。

三门峡的勘测工作整整做了五年,测量和地质勘测队伍人数最多的时候超过1500人。他们需要准确掌握地表情况:

河槽底部的砂砾石有多厚?

施工时会不会有大量的水渗入基坑?

坝基岩石中有没有软弱的或者容易溶解的夹层会使大坝发生意外的悲剧……

一连串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亟待解决,他们不仅要肯定有利的地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发现缺点和问题,以便建设者提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在三门峡,勘探工作者采用各种手段查明地质环境,研究每一个地质现象,经过一番调查,还确定了三门峡属于八级地震区,大坝的设计需要按更严峻的抗九级地震力计算,以确保坝体安全。

三门峡的地址勘测工作包括坝址区、水库区、建筑材料产区、施工辅助企业和住宅区,以及为供水而进行的勘测等几个方面。在五年的时间里,他们完成了浩繁的野外勘测和各种试验工作。如果把各种钻孔、试坑、探硐的深度加在一起,超过五十公里,这说明三门峡的地质工作做得非常充分和完善,也说明了党和政府当时对三门峡工程何其重视,绝不容许给大坝遗留地质方面的隐患。

“七次丈量方剪裁”。在充分进行地质勘测的基础上,设计方案将水利枢纽的溢流坝段布置在左岸,电站放在右岸,主要原因就是左岸岩盘较厚,基岩面较高,能够经得起巨大水流的震动和冲刷;右岸河床较深,基岩较薄,适宜布置水电厂厂房,同时也节省了成本。随后又经过方案比选,选定了混凝土重力坝和坝后式水电站的方案。位于溢流坝和电站段坝体之间的隔墩可以在溢流坝泄洪的时候阻隔汹涌的波浪,使水电站下游保持平稳的河面,避免回水出现倒灌发电厂房和机组的现象。

枢纽之坚 他们曾细致把关

三门峡水利枢纽在当时工程量浩大,要求在尽可能短的几年时间内,建成这一现代化的、技术复杂的、第一流质量标准的水利枢纽工程,这些条件要求就决定了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必须采取高度机械化施工方法,以及施工的关键——按照规格充分而及时地供应的建筑材料。

三门峡水利枢纽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几百万立方的砂砾石,而混凝土大坝的建造又对砂砾石的要求很高,要求必须符合十几个质量指标的要求。从1955年6月起,工作人员走遍了三门峡附近黄河两岸的大小支流,经过认真比选,在灵宝涧河滩发现了砂石材料质量好、储量丰富的砂砾石。随后,在距三门峡大坝70多公里的灵宝县城西侧涧河上建设了灵宝砂石厂。按照实际月生产22万立方米的要求开采砂石料,通过一条16公里的轻轨铁路运输到筛分场,经过分筛冲洗装车运送到三门峡工地。据三门峡水利枢纽原铁路分局的职工穆建民回忆:“当时没有大吨位的汽车运输工具,砂石料运输只能依靠火车。运输最大的困难是陇海线客运货运繁忙,几乎满线,留给三门峡砂石料运输的时间点十分有限,而每天从三门峡到灵宝砂石料厂的列车要往返8次才能完成任务,工作人员只能‘见缝插针’,饿了就啃点馒头,但砂石运输一刻也不能停,绝不能耽误行车。”

解决了物料问题之后就是拌和,工地上有一座高达39米的大拌和楼,自上而下将拌合料通过自动称量、过称,精准卸入搅拌机,装料的数量、物料的温度、称量的动作、搅拌的次数都经过严格自动化的程序。

在第一层混凝土凝固之后,要进行基础固结灌浆。水泥浆在压力之下填充到岩石的细小裂缝内,使岩石成为整体的岩盘;同时水泥灌浆也保证大坝混凝土与岩石表面之间结合良好。每浇好一层,用强力的风水枪冲毛表面,这使上下层之间紧密结合。另外,每一坝块与前后左右各块是依靠凹凸键槽相互咬合的,键槽的形状在架立模板的时候严格按标准尺寸定模成型验槽后方可浇筑。

大坝内散热冷却和接缝灌浆,是保证大坝质量、使坝体联结为坚固整体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大坝早日实现拦洪蓄水发电一项极为重要的环节。水泥在凝固的过程中发热,使混凝土温度升高,在凝固之后又逐渐冷却,混凝土的体积也随之缩小。相邻坝块之间沿着键槽结合面会出现裂缝,所以必须用冷却水将坝体温度降至2~12度左右,让裂缝早早出现,再进行接缝灌浆。当时的灌浆队伍克服廊道潮湿阴冷等各种困难,完成了大坝接缝灌浆(1959~1964年)985个灌浆区共计140257平方米的灌浆任务。

劳动有定额,生产有计划。施工建设中推行了投资包干,组织内部经济核算,实行指标管理等,通过这些有效管理措施,极大促进了生产效率,保证了工程质量,经过水总全面检查:三门峡大坝符合规范,质量全国第一。受到了水电部表彰,形成的经验及做法在全国各水电站建设中广泛推广。

质检之要 他们曾严格遵循

在河水流速高、合拢难度大,提前17天奇迹般完成截流后,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者制定了提前一年竣工的目标,即“1959年部分拦洪,1960年全部拦洪,1960年国庆节大坝浇筑基本竣工!”并号召全体职工奋力拼搏大干,1959年完成混凝土“一百万”!领导干部坐镇现场,职工们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不断更新技术,提前8天完成全年任务,实际全年完成混凝土浇筑量103.8万立方米,创造了混凝土浇筑史上的奇迹,为1960年大坝拦洪蓄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保障浇筑质量的,就是贯穿始终的质检工作。

在开挖好的基坑里,质量检查员拿着小锤子,弯着腰,叮叮当当地敲着地上凹凸不平的岩石。岩石要有什么弱点,就休想逃过检查员敏锐的眼睛和有经验的耳朵。这一块石头声音发哑,应该撬除;那块凸起的石头太突出了,应该把尖缘打掉;这里裂隙很密,岩石破碎,应该凿成槽子,灌上混凝土;那里石头面上粘附着一层光滑的方解石,应该剔掉。地质技术员细致地测量记录,只有检查合格并签发合格证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

检查、检查、还是检查!

坝仓位置是否完全正确?

木模板支撑、拉锚得是否坚固?

模板缝隙是否填塞好了?

钢筋的根数、粗细和位置是否完全符合图纸?

预埋的管子是否牢固妥善……

一切检查完后填写合格证,才能发出浇筑口哨,将混凝土倾倒下来。经过平仓和振捣,等到混凝土完全凝固之后,钻孔作水压试验,质量不好的混凝土会显示出它的透水性。三门峡建设者自始至终重视工程建设质量,实施了最严格的检查制度,对于保证大坝工程良好的质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曾任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副局长的退休干部陈士驎在自己的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

“我干的就是类似监理的质量监督工作。虽然是内部监督,但工程局赋予我们的权力还是不小的,我们手中握有‘合格证’这个杀手锏,只要不经过我们签字,施工最后工序就不能进行。三门峡工程只干了三年就基本完成了主体工程,具备蓄水能力。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速度。1959年要完成浇筑100万方混凝土的任务,月最大量要达到12万方,日最大量要达到1万方。记得有一个后夜班,现场照明条件不好,比较昏暗。当我检查到一处工作面时,发现冲洗工作面的水竟然存不住,一冲就没有了。我想着砼怎么会吃水?经仔细观察,竟发现了一条贯穿上下前后的大裂缝,冲洗水就从这里漏下去了。这是混凝土工程最忌讳的质量问题,比豆腐渣还要严重。发现问题后直接报到了最上级。本来处理办法有几种,但领导还是决定全部炸掉。一共炸掉了浇筑的一百多立方的混凝土,耽误十来天的工期。这在当时大抓进度的节骨眼上,损失还是很大的。但领导下了大决心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这对我们质检工作更是提供了上级支持和制度保障。”

当时,三门峡工程局在胜利完成“一百万”庆功大会上总结了“三个三”,即混凝队三大班冲锋在前,24小时“三不停”(拌和不停、汽车运输混凝土不停、吊车运转不停)连续浇筑,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三检制”。其中安全生产“三检制”是保证三门峡水利枢纽这个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保障制度。所谓“三检”就是班组自检,队初检,工程局检查验收。合格后发给合格书,才准许进入第二个工序。在这方面上一开始为合格证发放问题,工作人员和检查人员配合不好而影响工作时间,三门峡工程局第三任书记刘书田到任后,除了调动各方力量协同作战外,着重抓了工程质量和验收合格证,为了保证质量他教育工人进仓必须洗干净胶鞋,领导亲自抓质量,引起施工人员高度重视,他们自觉从严要求,从细做起,达到了一次检验一次合格,从此不再出现扯皮现象。坝二分局工务科长李子铮说:“我们产量是全国最好,速度是最快,质量是第一流。确实达到了周恩来总理提出多快好省的建设好三门峡的要求。”

在1985年9月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报告中提到: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经历了原建、增建和改建三个阶段,历时二十余年。在原建工程施工中,1958年3月成立了坝基验收委员会,对坝基岩面进行了验收。验收委员会认为:“天然岩石很好,处理也符合设计要求,作为建筑物地基是稳妥可靠的。”

1959年6月,由水电部组织的全国质量检查团,对工程进行了全面检查。认为:“三门峡工地对基岩开挖、基础处理工作是重视的,是认真的。”在混凝土质量上,检查团认为:“在大坝外形尺寸和结构,基本上符合施工图纸的要求,斜丁坝、隔墩、隔墙和溢流坝的混凝土质量都是良好的。非溢流坝、电站坝段的混凝土质量基本上是好的。”在建国之初那种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下,做到并达到这一要求可谓是国内一流,绝无仅有。

1960年7月,由水电部、河南省组成的验收委员会在三门峡工地对工程进行了拦洪验收。当时右岸非溢流坝、斜丁坝已浇到353米高程,其余坝段已浇到340米高程。验收委员会通过检查后认为:“三门峡工程在大坝的高程、尺寸、结构稳定和泄洪设施等方面均符合设计要求,已基本具备了拦洪的条件,而坝基稳固,坝体密实,工程质量良好,能够负担起拦洪的巨大任务,应准予验收……闸门与门槽埋设件的安装质量,总的来说都是好的,基本符合设计要求……”。1960年9月至1962年3月,水库蓄水期间,大坝经受了一年半较高水位的考验,最高蓄水位达332.58米,经检查大坝安全正常。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原建、增建、改建三个阶段的工程质量,从三次中间检查验收的结论,多年运行的考验,以及施工中所进行的钻孔取样、压水试验和超声波测定数据的验证,均说明工程质量良好。2016年12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顺利通过首次大坝安全鉴定,大坝安全类别被评定为“一类坝”。2021年6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新命名了11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中,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光荣入选。

荀况有云:“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建设者用坚定的信念,高涨的革命热情,忘我的奉献精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在最短的时间,以最高的质量真正做到了速度快、质量好、投资省的建设目标要求,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多泥沙河流上修筑大坝的历史,也创造了无数至今仍让人惊叹的创新成果和工程奇迹,他们以举世瞩目的工程质量建设成果和60多年来工程安全运用、黄河岁岁安澜的保障成果,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勘称“人类治黄工程史上的壮举”的骄人答卷。(刘佳琪)


责任编辑:华夏炎  审核:王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