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近日,《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文化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编纂工作按照编纂工作方案安排,经过资料搜集、整理编纂和设计审校成书三个阶段,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黄河宁,天下平。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将黄河文化提升到了民族复兴、文化自信的新高度,发出了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号召。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明珠集团自觉扛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责任,构建并推动“1+6”文化体系建设,迅速掀起一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明珠行动,《丛书》编纂工作应势启动。
优秀的历史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沃土。三门峡,处于豫、秦、晋三个历史文化资源大省之间,是中华文明的腹地。又位于秦岭和黄河之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南北交汇点和东西连接点,山河共生,土壤肥沃,气候适应,具有文化生长、发育的典型环境,无数文人墨客和帝王将相在这里留下足迹和诗篇。
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更使得三门峡名播四海,从三上三下的决策到全国支援的建设,从两次工程的改建到三次水库运用方式的调整,从在泥沙中沉戟的磨难到综合效益的发挥……那段波澜壮阔、跌宕激越的历史,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形成了弥足珍贵的经验财富。涵养本源、践行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传承、保护黄河文化,也是出版《丛书》的初衷。
“唯有人文足千秋。”编纂《丛书》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历史上尚属首次。《丛书》力求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深入挖掘有价值的历史故事,真实还原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发展历程,客观展现三门峡水利枢纽作出的历史功绩和现实贡献,秉承历史文脉,保持黄河风情,努力让民族的、地域的、特色的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文化,成为走向世界的开放性文化。
为保证《丛书》内容准确详实,编写组成员克服诸多困难,以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广泛搜集与查阅各类有关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历史文化的近现代文史资料,曾赴陕西李仪址纪念馆、河南省图书馆、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研究室、水电十一工程局等相关单位,查找相关珍贵资料和文件,并多次请教相关专家收集各类有效信息和资料。
编纂过程中,编纂人员日夜赶工,加班加点,从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寻觅、收集、整理符合主题要求和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作品,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收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认真归纳、分类、比较,比对原始资料进行大量的编辑、校对工作;累计查阅书籍70余册,编辑文字200余万字。本着结构清晰、详实完备的原则,撰写书籍目录、大纲,编辑书稿内容,汇总整理前言。在印刷样书过程中,依据行文规范,开展了大量的修改、校对工作,发现并修改完善书稿中存在的表达规范、交叉重复等问题数百余处,规范了格式,精炼了语言,书稿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丛书》中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黄河三门峡》《诗话黄河三门峡》两册样书已制作完成,书稿各近20万字;另有一册书稿出版社正在排版编辑;其余分册书稿也在加紧编辑整理中。
《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黄河三门峡》以时间顺序和重大事件为主要脉络,撷取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关怀下,三门峡水利枢纽在规划建设及管理运用历程中的重要历史节点、重大历史事件和现场感人故事等,全书集成了很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再现了历史真实,全面展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大国重器的真切关怀和心血倾注,客观反映了万里黄河第一坝探索成长的艰辛历程,对于领略和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卓越智慧和崇高风范,指导现实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诗话黄河三门峡》以历史发展顺序为主线,以黄河三门峡元素为展现主题,精心撷取自古至今有关黄河三门峡的古诗词、近现代诗歌散文、美术、音乐、影视、书法等各类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创作作品近百篇,分门别类地进行展现。为帮助读者理解,对古诗词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了注释,对全书所有作者做了简介。
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黄河明珠人,我们应该顺势而为,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坚定黄河文化自信,做好黄河文化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全面推进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高段位和大格局,为实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贡献不竭力量。(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