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lm=[], bm=yzjs, hs=4, lx=2, fmt=null, fzks=, lmmbid=null, cjsj=2020-09-10 19:21:17.0, lmms=, mc=一种精神, xssx=01, gdhs=15, lmgjc=, id=3865, scbz=null, fzr=, pxfs=2, nrlx=1, ljdz=, cj=2, cjr=1, lxfs=, leaf=1, lmbh=null, sjlmid=3862, fmt_src=null, zdid=106}, {sublm=[{sublm=[], bm=gdxxzswh, hs=4, lx=1, fmt=null, fzks=null, lmmbid=null, cjsj=2020-09-10 19:22:51.0, lmms=, mc=古代先贤治水文化, xssx=001, gdhs=15, lmgjc=, id=3871, scbz=null, fzr=null, pxfs=2, nrlx=1, ljdz=, cj=3, cjr=1, lxfs=null, leaf=1, lmbh=null, sjlmid=3868, fmt_src=null, zdid=106}, {sublm=[], bm=gcjswh, hs=4, lx=1, fmt=null, fzks=null, lmmbid=null, cjsj=2020-09-10 19:23:17.0, lmms=, mc=工程建设文化, xssx=002, gdhs=15, lmgjc=, id=3874, scbz=null, fzr=null, pxfs=2, nrlx=1, ljdz=, cj=3, cjr=1, lxfs=null, leaf=1, lmbh=null, sjlmid=3868, fmt_src=null, zdid=106}, {sublm=[], bm=gcglwh, hs=4, lx=1, fmt=null, fzks=null, lmmbid=null, cjsj=2020-09-10 19:23:46.0, lmms=, mc=工程管理文化, xssx=003, gdhs=15, lmgjc=, id=3877, scbz=null, fzr=null, pxfs=2, nrlx=1, ljdz=, cj=3, cjr=1, lxfs=null, leaf=1, lmbh=null, sjlmid=3868, fmt_src=null, zdid=106}, {sublm=[], bm=rwzrjgwh, hs=4, lx=1, fmt=null, fzks=null, lmmbid=null, cjsj=2020-09-10 19:24:17.0, lmms=, mc=人文自然景观文化, xssx=004, gdhs=15, lmgjc=, id=3880, scbz=null, fzr=null, pxfs=2, nrlx=1, ljdz=, cj=3, cjr=1, lxfs=null, leaf=1, lmbh=null, sjlmid=3868, fmt_src=null, zdid=106}, {sublm=[], bm=wxyswh, hs=4, lx=1, fmt=null, fzks=null, lmmbid=null, cjsj=2020-09-10 19:24:48.0, lmms=, mc=文学艺术文化, xssx=005, gdhs=15, lmgjc=, id=3883, scbz=null, fzr=null, pxfs=2, nrlx=1, ljdz=, cj=3, cjr=1, lxfs=null, leaf=1, lmbh=null, sjlmid=3868, fmt_src=null, zdid=106}, {sublm=[], bm=mzjtqywh, hs=4, lx=1, fmt=null, fzks=null, lmmbid=null, cjsj=2020-09-10 19:25:23.0, lmms=, mc=明珠集团企业文化, xssx=006, gdhs=15, lmgjc=, id=3886, scbz=null, fzr=null, pxfs=2, nrlx=1, ljdz=, cj=3, cjr=1, lxfs=null, leaf=1, lmbh=null, sjlmid=3868, fmt_src=null, zdid=106}], bm=ldwh, hs=4, lx=1, fmt=null, fzks=, lmmbid=null, cjsj=2020-09-10 19:21:48.0, lmms=, mc=六大文化, xssx=02, gdhs=15, lmgjc=, id=3868, scbz=null, fzr=, pxfs=2, nrlx=1, ljdz=, cj=2, cjr=1, lxfs=, leaf=2, lmbh=null, sjlmid=3862, fmt_src=null, zdid=106}, {sublm=[], bm=whdt, hs=4, lx=1, fmt=null, fzks=, lmmbid=null, cjsj=2021-04-30 00:27:13.0, lmms=, mc=文化动态, xssx=, gdhs=15, lmgjc=, id=6850, scbz=null, fzr=, pxfs=2, nrlx=1, ljdz=, cj=2, cjr=1780, lxfs=, leaf=1, lmbh=null, sjlmid=3862, fmt_src=null, zdid=106}]
【大河重器奏华章 幸福河开向未来】传承砥柱精神 守护黄河安澜
浏览次数:0 文章来源:明珠集团 发布时间:2022-09-28 08:42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在世界上输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控制性工程,是中华民族根治黄河水患与解决泥沙问题的最关键性的第一步,工程的兴建开创了新中国人民治黄历史的新纪元,史无前例地从工程措施上保障了黄河下游沿岸广大区域的防洪与防凌等安全。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与运用,是人民治理和开发黄河的一项重大探索与实践活动。60多年来,三门峡工程经历了开工建设和两次改建等曲折的历史过程后,不但工程在自身克艰攻难等方面创造性地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在黄河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调水调沙、减淤、生态、科技等方面,连续创造和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着坚实力量。

除害兴利 造福人民

    ——防洪: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控制了黄河干流三个洪水来源区中的最重要的两个(黄河北干流山陕区间支流和泾、北洛、渭、汾河流域),对第三个洪水来源区(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支流)洪水具有显著的错峰调节作用。在黄河小浪底水库未建成之前40年时间内(即1960~1999年),确保黄河下游两岸防洪安全的重大任务主要由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担负。自1960年工程投运以来,三门峡水库共发生过6次洪峰流量大于10000立方米每秒的上大洪水,经过水库调节运用,最高洪峰削减率达57.26%,对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减轻了下游防洪负担和漫滩淹没损失,同时对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的大洪水也发挥了错峰和补偿调节作用。1982年8月,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降雨形成下大洪水,花园口水文站洪峰流量达15300立方米每秒,三门峡水库采取滞洪运用,减小出库流量2200立方米每秒,起到了有效的错峰作用,减轻了黄河下游的洪灾损失,确保了黄河安澜,彻底改变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苦难历史,使黄河治理的千年梦想成为可能。如今,三门峡水库依然保持长期有效防洪库容近60亿立方米。作为黄河防洪减淤体系和水沙调控体系的干流控制性工程之一,在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中,与小浪底、故县、陆浑、河口村水库配合防御特大洪水,为黄河下游岁岁安澜发挥着重要作用。

    ——防凌:战胜了较重的3次凌汛和比1951年更为严重的3次凌汛,1951年与1955年凌汛曾在山东利津的王庄和五庄决口,但自三门峡水库运用之后,下游河道由“武开河”变为“文开河”,防凌措施由人为破冰为主发展到以水库调节河道流量为主的新阶段,黄河下游再未发生过凌汛决口,真正实现了黄河下游60多年岁岁安澜。2014年,国务院批复的《黄河防御洪水方案》指出:三门峡水库是黄河干流具有防洪防凌任务的骨干水库。目前,三门峡水库与小浪底水库共同确保黄河下游河段防凌安全(三门峡水库承担15亿立方米防凌库容,小浪底水库承担20亿立方米防凌库容)。

    ——灌溉:三门峡水库投运以来,黄河下游引黄灌溉面积已经发展到近4000万亩,库区豫、晋两省利用水库蓄水发展农业灌溉,灌区面积已达100多万亩。三门峡水库每年利用凌汛和桃汛蓄水,为下游春灌保持了约14亿立方米的蓄水量,下游春旱时一般可使河道流量增加300立方米每秒,大大提高了下游引水的保证率,是下游沿黄地区可靠水源,保证了下游引黄灌区的“中国粮仓”稳定增产、增收。

    ——供水:为沿黄20个地市和100多个县及中原油田、胜利油田提供了足够的工业和生活用水,每年可使供水地区增加200亿元的工业产值。同时还为“引黄济津”“引黄济青”工程做出巨大贡献,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14年8月,豫西地区遭遇1951年有水文记录以来罕见旱情,黄河防总应急调度三门峡水库,及时缓解峡市居民用水难题,有力保障了三门峡市城乡引黄供水的基本需求。

    ——发电:三门峡水电站为华中电网骨干电站之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缓解了华中电网供电紧张状况,促进了环保和国民经济发展。据统计,自1973年12月26日首台机组并网发电至2021年6月30日累计发电量约58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了2320万吨标准煤),按不变价格(上世纪60年代国家不变的电力价格,每千瓦时0.065元)计算共创产值37.7亿多元,是三门峡枢纽工程总投资的4倍(三门峡水利枢纽从原建到改建,截止1990年实际总投资9.64亿元,工程总造价7.33亿元)。

    ——调水调沙:2002年起,三门峡水库参与黄河调水调沙20次。充分利用三门峡水库对泥沙调节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可以直接控制小浪底入库水沙过程,增强小浪底调水调沙后续动力,能有效改善小浪底库区淤积分布和增强水库排沙能力,对维持小浪底水库长期利用库容,延长小浪底水库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了黄河下游河道冲刷,提高了黄河下游主河道过洪能力,保障了黄河长治久安。下游河道主河槽最小过流能力由2002年汛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恢复到2021年汛前的4600立方米每秒左右。

    ——减淤:三门峡水库初期运用(1960年9月~1970年6月),下泄清水或排出少量细颗粒泥沙,共减少下游河道淤积29.72亿吨,下游河道的冲淤总量表明,下游河道相当于10年不淤。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后,非汛期下泄清水带来下游河道冲刷,汛期水库排沙兼顾减淤,使出库泥沙能排沙入海。

水清岸绿 生态和谐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投运后,尤其是1973年三门峡水库采取“蓄清排浑”控制运用后,库区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已经成为晋陕豫金三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链条中成为不可缺少的水源地,已经成为两岸三省相关区域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与环境改善的重大基础。

    三门峡库区水体对区域水环境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与价值。三门峡水库两岸特别是黄河南岸的三门峡灵宝市、陕州区、湖滨区与黄河北岸的运城市芮城县、平陆县等区域,属于山地丘陵区,非汛期常年干旱少雨。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之前,该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工农业经济发展与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程建成后,上述区域用水环境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大量抽水、提水与取水工程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水源地。例如:2014年汛期三门峡市发生特大旱情,全市87座水库中有22座干涸、23座处于死水位以下运行,30万市民生活用水所依赖的重要水源地——第三水厂面临存水量枯竭和从黄河提水困难,饮用水出现严重危机,为此,黄河防总决定应急抬高三门峡水库汛期水位,经过近一个月的水库补水,这场水危机才基本解除。在水质达标方面,由于三门峡水库非汛期蓄水位较高时,因此本身具有显著的降解水体污染功能,能够提升水质标准与等级,对区域水质环境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功拦截并处置了“渭河油污染事件”,将污染拦在库区,避免污染扩散,防止了下游水体污染。

    三门峡库区湿地对区域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与价值。湿地是陆地与水面过渡地带具有高度多样性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发祥地,被誉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天堂”,湿地与森林、海洋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据联合国环境署2000年权威研究数据,每公顷湿地生态系统年创造价值高达14000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三门峡水库两岸数百公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广阔的库区湿地,这一时期库区湿地的生态功能极为繁盛。2003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三门峡库区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虽然2003年之后由于三门峡水库开展原型试验调整了非汛期运用水位即最高蓄水位降低了6~8米,即湿地范围有一定程度缩减,但现今三门峡库区湿地范围及其生态系统已达到了相对稳定态。

    库区内拥有植物743种、动物867种;库区湿地有木本植物38种、草本植物560种、浮游植物124种,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和14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鸟类279种,对于调节地区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三门峡市鸟类由过去的175种增加到315种,占河南省鸟类总数的82.5%;每年有成千上万只白天鹅来到这里越冬(2021年1月,三门峡库区天鹅数量达17000余只,三门峡黄河湿地13000余只、平陆三湾黄河湿地4000余只),造就了黄河上独具魅力的“天鹅湖”,三门峡市也因此被称为“天鹅之城”。

    三门峡库区对区域气候环境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与价值。区域水气是维持气候环境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三门峡库区水体与湿地的存在,对周边区域气候的调节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三门峡水库水面水汽蒸发与湿地滩涂、沙洲、湖泊、沼泽与草地等涵养润泽,一定程度上使晋陕豫金三角库周区域每年秋、冬、春三季空气干燥度降低,风沙与扬尘减弱,对周边区域气候环境条件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与价值。

硕果累累 桃李满枝

    三门峡水利枢纽开创和完善了世界多泥沙河流水库泥沙调控模式及理论。

    世界多泥沙河流水库“蓄清排浑”调节与控制基本模式,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水利工作者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工程改建与三门峡水库调度运用探索实践过程产生的,作为多泥沙河流水库一种成功的水沙调控运用方式,它极大地提升了水利专家对库区基本形态、河道富裕冲刷力、不同高程泄流设施规模的布设及汛期、非汛期水沙调节与控制的认知水平。1973年11月~1986年10月,这种水沙调控模式在三门峡水库得到了十分成功的经典运用。之后,在数十年时间内枢纽工程及水库又遇到一系列新情况与新问题。为此,在原创“蓄清排浑”模式基础上,又不断改进、完善与调整汛期及非汛期控制运用指标,充分兼顾和实现了水库蓄水兴利、防洪排沙及河道减淤等多重目标。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这种原创的“蓄清排浑”模式,不但丰富和完善了多泥沙河流水库泥沙理论,而且已被国内外多泥沙水库借鉴与应用,其中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两座世纪性水利工程的设计决策过程以及实际调控运用方式均与此密不可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世界多泥沙河流综合治理与开发贡献了中国方案。

    三门峡水利枢纽还为中国水利枢纽工程创造了一系列攻坚克难技术成果。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数十年探索与实践,在特种深水钢围堰技术、大坝安全监测分析研究、汛期浑水发电试验研究、多污物水电站综合清污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攻坚克难创新成果。

    其中,1985年,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二期改建过程,经过水利专业技术团队的多次深入分析、研究与试验,原创了采用软膜混凝土支座钢叠梁围堰,对国内外水利工程等水下进行进水口及闸门槽的检修、改造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借鉴价值。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12个导流底孔的施工与改造实践表明:该围堰结构稳定,软膜混凝土支座可靠,止水效果良好,拆卸灵活方便,不但能够节省大量临时工程及费用,而且布设十分简捷方便,破解水下40米施工关键性技术难题的“三门峡钢叠梁特种深水围堰”最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门峡水利枢纽这座当时新中国修建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机械化水平最高的水利水电工程,成功研制了多种新材料、新工艺,建设者提出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7200多项。

    为新中国锻造和培养了一大批水利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队伍。数十年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探索与实践过程,锻炼、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水利水电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以多种不同途径走向全国各地水利枢纽工程,如长江流域丹江口、五强溪、隔河岩、三峡等工程;黄河流域龙羊峡、刘家峡、沙坡头、万家寨、小浪底等工程。这些多类人才带去的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管理经验与创造性成果,他们更多地是带去了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与中流砥柱精神,在促进中国水利事业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带动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原水利部部长钱正英曾说:三门峡大坝是“新中国水电建设的摇篮”。三门峡水利枢纽为全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单位现场培训了技工和学徒工6957名,经过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洗礼而成长起来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有12人、司局级干部380多人、高级工程师及教授上千人。


精神伟力 永续传承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及附属物等一些物质的与非物质的遗产,至今依然承载与蕴含着鲜明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道德精神、治水理念及技术知识。工程建设、管理过程的广为流传的感人故事传播与传承;张公岛命名缘由与所弘扬的社会风尚;“中流砥柱”所传承的民族精神;“清风林”所弘扬的廉洁戒律与道德情操。这些是三门峡水利枢纽代代相传的精神伟力的延续,是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曾出现了“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广为流传的感人故事,充分诠释“一方有困难、八方来支援”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精神,当年的文学报道曾多年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作为教材,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新人。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过程中,全国各地的技术能手和劳动骨干前来支援,广大建设者发扬只争朝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用三年时间提前建成一座长713米、高106米的混凝土重力坝,期间发生了许多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故事。

    位于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隔墙下游端的“张公岛”,其命名缘由是:相传古代有个姓张的老艄公,目睹三门水道险恶,浪急波涌,经常发生船翻人亡惨祸,就在岛上搭棚居住,义务为过往船只导航,后人为纪念这位好心的老艄公,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张公岛”。这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广为人知的古代版的“雷锋精神”,这种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精神风范当今一直被现代社会所弘扬与传承。

    传说,中流砥柱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冬天水浅的时候,它露出水面10多米;洪水季节,它只露出一个尖,但始终没被淹过。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它傲视狂澜,刚强无畏,巍然屹立在黄河激流之中,被誉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精神的象征。古时过往船只如果想要避开河中砥柱石,则只能船毁人亡,如果面朝砥柱石直冲而去,则会安然渡过,因此砥柱石又名“朝我来”。“朝我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即水力学基础之上的,其科学原理在于:黄河三门峡谷神门直冲“张公岛”中弘部位的水流,在垂向与横向存在着较小的流速梯度及旋转力矩,对水中行船具有相对良好的流畅性、稳定性与安全性。相反,因为害怕中弘急流而选择靠近岸边的水流,则在垂向与横向存在着较大的流速梯度及旋转力矩,反而破坏了行船的流畅性、稳定性与安全性,容易引起人仰船翻。这就是“朝我来”客观理性思维与科学价值。

    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度崤函之险,践分陕之地”,来到三门峡谷,在“缅维列圣,降望大河”之时,看到了“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庙斯在”的场景,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称赞中流砥柱,歌颂大禹的丰功伟绩。书法家柳公权曾为之赋诗一首,其中有“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住三门险,根连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等佳句。

    毛主席曾经谈到过中流砥柱。1945年4月24日,毛主席在党的七大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1月26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2020年2月10日调研指导疫情防控、2020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等不同会议、不同场合,也多次讲到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再次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流砥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内心深处永恒的精神支柱。

    廉政文化是三门峡坝区文化传承的又一特色。2010年~2017年,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明珠集团)在坝区所建的“清风林”,占地约10亩,园内置有泰山石;种有荷花、梅花、竹子、白皮松等;布设有文天祥《正气歌》大理石壁墙1幅、廉政楹联9条、三门峡地区历史上著名的“杨震拒金”与唐代名相姚崇廉政典故等20个,已被水利部黄委命名为“全河廉政教育示范点”。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明珠集团)副处级以上干部每人要认领白皮松1颗,每年新提拔的干部、新党员、新入职学生要到此宣誓,具有针对性地净化干部心灵,提升品格,增强抵御不良风气侵袭,不改昭昭清廉之志,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新的高度。多年来,“清风林”承载的廉政文化基因一直传承弘扬至今。(刘佳琪)


责任编辑:华夏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