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的伟大实践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浏览次数: 259
发布时间: 2020-11-30

    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下段,1957年开工建设,1960年9月下闸蓄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主坝全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坝顶高程353米,水库335米防洪库容近60亿立方米,控制黄河流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91.5%,控制黄河水量的89%、沙量的98%。建设至今,三门峡水利枢纽运用经历了“蓄水拦沙”“滞洪排沙”“蓄清排浑”三个阶段,特别是“蓄清排浑”运用方式的成功实践,为小浪底、三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党领导人民治黄的一次伟大实践,是党领导下的人民治理黄河技术上的一次飞跃。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自始至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1953年至1955年,毛泽东主席4次听取治黄工作汇报,对三门峡水利枢纽作出重要指示。周恩来总理先后3次亲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现场视察,亲自主持召开会议解决存在的重大问题,在工地度过了8个日夜。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陈云、李富春、陈毅、彭德怀、习仲勋、彭真、罗荣桓、聂荣臻、邓颖超等先后亲临三门峡工地视察工程建设。三门峡水利枢纽这座当时新中国修建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机械化水平最高的水利水电工程,成功研制了多种新材料、新工艺,建设者提出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7200多项,被誉为“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摇篮”。三门峡水利枢纽为全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单位现场培训了技工和学徒工6957名,经过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洗礼而成长起来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有12人、司局级干部380多人、高级工程师及教授上千人。


    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投运以来,充分发挥了防洪、防凌、调水调沙、灌溉供水和发电等综合效益,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存在,黄河含沙量逐年下降,从最初的16亿吨,下降到现在的2亿多吨;黄河下游再没有发生过凌汛决口,得以岁岁安澜;引黄灌溉面积呈几何式增长,发展到近4000万亩;沿黄20个地市和100多个县用水无忧;黄河下游的泥沙得以排入大海。除此之外,库区多年来形成的200多平方公里水域,已经成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对调节地区气候、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三门峡枢纽电站作为河南电网两个重要的大型水电站之一,装机450兆瓦,1973年至2020年底,累计向电网提供560多亿千瓦时绿色电力,按不变价格计算共创产值50多亿元,是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总投资的4倍,相当于减少煤炭燃烧约16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0.79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约4.44万吨,为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百年风华正茂,六十载青春年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三门峡枢纽已建成64年。64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三门峡水利枢纽如同其下游的中流砥柱石一般,在整条黄河的防汛体系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三门峡枢纽的建成运用和综合效益发挥,充分印证了“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的重要论断,印证了党的领导是办好黄河事情根本保证的深刻道理。


    牢记嘱托再奋发。201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内蒙古、甘肃、河南、陕西、山西、宁夏6个省区,亲自谋划、亲自部署,“把脉”黄河,充分展现了对黄河的深厚感情和对黄河治理保护的殷切期望。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三门峡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具有防洪防凌任务的骨干工程,拥有56亿立方米防洪库容和15亿立方米的防凌库容,与小浪底联合运用,共同承担黄河下游防洪防凌保安全重任。对标对表新任务新要求,三门峡水利枢纽将主动承担起新的历史责任:进一步优化运用方式,推动实施汛限水位分期控制运用,全面发挥三门峡水利枢纽在水沙调控体系中的重要功能;改善库区生态环境,提高库区生物多样性;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为黄河下游抗旱储备水源;保护、传承、弘扬黄河三门峡文化;等等。努力在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贡献“三门峡力量”,提供“三门峡方案”,讲好“三门峡故事”,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三门峡乐章”,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